警校毕业的个人总结
近年来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愈来愈大。毕业季又来了,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喜欢的工作。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警校毕业的个人总结,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到大家。
警校毕业的个人总结精选篇1
本人毕业于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经过3年的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各项专业课程。受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熟悉社交礼仪和各项商务谈判。具有亲和力能够组织各种会议和大型活动。能够制作各项企业规章和法律文书。会使用各种电脑办公软件,熟悉各种业务和企业管理培训课程 。熟悉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熟悉大型企业安全防卫知。
职业专长:
1、学习过专业射击课程懂得各种制式武器的使用与维护。
2、学习过专业的擒拿格斗技术擅长自由搏击。
3、熟悉各种安保设施,懂得各项安全护卫流程。
4、经过3年的法律专业知识培训,熟悉各项法律程序。
5、懂得各项心理学课程,熟悉心理侦查,心理疏导。
6、熟悉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7、考过了教师资格证,在假期给学生不过课。
8初中阶段各科成绩都非常好。
经过5年的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各项专业课程。受过严格的军事化练习。熟悉社交礼节和各项商务谈判,有过4年的企业治理工作经验。具有亲和力能够组织各种会议和大型活动。能够制作各项企业规章和法律文书。会使用各种电脑办公软件,熟悉各种业务和企业治理培训课程。熟悉企业治理和人力资源治理流程。熟悉大型企业安全防卫知。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人民警察,希望能够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这个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警校毕业的个人总结精选篇2
我来自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历史文化古城、伏羲女娲故里——甘肃天水,是云南__学院11级法学专业的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甚至学生生涯即将结束,一个新开始即将来到,等待我的是新的挑战。 因为儿时从警为民的理想及对__工作的热爱,我选择就读__院校。四年大学生涯,我以本法学专业为基础,以扩大知识面和加强能力锻炼为原则,利用业余及课后时间汲取知识财富,研习和掌握刑事证据、刑事痕迹、____下交付、____侦查等刑事侦查方面的知识及擒拿格斗、警械武器使用、紧急救护等警务技能,及其车辆驾驶等技术,及时为自己“充电”,并积极参加__实践工作,理论联系实践,使自己成为理论扎实,实践和技术过硬的预备__,为今后从事__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忠诚、责任、奉献”的校训精神的指引和熏陶下,本人____素质过硬, 思想积极向上,敢为人先,敢于担当,为人诚恳、乐观、有亲和力,以为人正派为为人处事的信念,以勤奋务实、开拓创新为工作和学习的理念;以此锻炼了我遇事沉着冷静、严谨细心能力,吃苦耐劳及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和意志品质。在学习方面,积极主动,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各项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奖、助学金,并且积极参加学院和定向单位____的岗位见习、实习活动,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这四年中,在各方面我都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井然有序而又紧张的学习气氛,使我得到多方面不同程度的锻炼和考验;正直和努力是我做人的原则;沉着和冷静是我遇事的态度;爱好广泛使我非常充实;我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但学海无涯,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经验和阅历不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还需我在以后的实践工作和学习之中不断提高!我深信机遇定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
我期望能借此机会,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展现自己的能力,找一个能展现自己实力的舞台。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我一定会牢记人______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实践铸造忠诚警魂,构建____警民关系是我以后的人生终生奋斗目标永不动摇!
警校毕业的个人总结精选篇3
我是__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本科应届毕业生。当一个人民警察是我从小的梦想,我在这里开始了我的一个奋斗历程,开始了向我梦想进发的征程。
军训,早操,内务,上课,点名,一切整齐划一,让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种下了严格守纪的.种子。服从管理、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四年,我成为了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与同学通力合作的大学毕业生。
岁月荏苒,弹指一挥间,四年,恍然如白驹过隙,发生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我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也收获了一笔不小的人生财富。
在警校的四年,也是我人生成长大迈步的四年,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学习、自理能力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校的训练让我从意志、身体、技能上达到了一个警察所要求的水平线上。坚韧的意志,强健的身体,是我在进入社会之前学校送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在菁菁校园中,队长和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友爱以及各方面的熏陶,使我获得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在校期间,我态度严谨,成绩优秀,基础知识扎实。我善于和同学们相处,在区队得到了队长、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我的身上,您会看到警校学生的扎实、看到理科学生的冷静。综合发展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兼具的好学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自信,坚忍,务实,求新,勤奋,积极,乐观是我一贯坚持的生活态度,也是我孜孜以求的人生态度。我坚信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明天的美好一定会在不远处等待着我。
同时,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警校毕业的个人总结精选篇4
一、就业预警机制的内涵
“预警机制”,是指在某件事情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对即将发生的事进行预测、监测、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制度,完善的预警机制能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不合理的事情提前做出预判,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学者将预警机制用于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要求。高校应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大众的共同配合下,根据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就业状况,全方位分析和评估未来一年乃至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为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以及学生择业创业提供前瞻性的就业信息,使高校自身能够掌握主动,实现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做出相应的调整,防患于未然。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说,“预”是预警机制的核心。而就业预警机制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就业调查为基础,以就业市场预警为手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使院校得以健康发展,持续不断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
二、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建立就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利用SWOT模型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SWOT分析方法是在经济领域常用的用来确定研究对象内部竞争优势、劣势以及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各因素,通过矩阵形式排列,总结出研究对象的发展与各因素的制约关系,从而帮助研究对象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与对策建议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笔者在这里应用SWOT分析模型,从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就业劣势、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市场机和威胁等方面,分析目前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二)建立就业预警机制必要性
从上面的SWOT分析中不难看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毕业生(在校生)在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双证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先天生源质量不高、就业心理上好高骛远等因素又将成为制约其就业的劣势;在就业机会方面,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众多外资、合资企业涌入,对具有国际视野、双语等复合型高级人才需求增加是其一,其二是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及大学生就业的重视,不遗余力地鼓励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大学生走出去。然而,大学生就业、尤其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就业依然面临严峻考验,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不及其他院校,能够与之直接对接的外企、合资企业数量有限,用人需求和毕业生直接“不匹配”问题严重。中外合作类院校属于对就业弹性敏感单位,毕业生就业状况好坏,直接影响招生及学院未来走势。
因此,作为为社会输送所“特殊需要”人才的“输送基地”――中外合作办学类高职院校,如何将自身优点要素发扬光大,规避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调整、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是其当务之急。
三、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就业预警组织运行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很难建立健全。政府和企业也责无旁贷,需各尽其责,共同努力。
1.学校。在就业预警机制中作为主要角色之一的学校,对于就业预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联合就业单位以及与在毕业生工作中涉及的各级主管部门(包括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等)密切配合,掌握毕业生就业一手资料,是大学生就业预警信息的输送命脉。此外,我们认为,就业预警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校内外联动的过程。高校构建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可在校外进行用人单位、校友跟踪调查,开展就业市场预警和人才需求预警;在校内进行在校生择业倾向及就业意向调查、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和就业状况调查,高校在就业预警机制中起带头作用。而中外合作办学类高职院校,其办学定位的特殊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等需要一个完善的就业预警系统,需要院校根据就业预警及时调整专业及人才培养方向。因此,就业预警机制的建立本身对此类院校意义重大。
2.企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担负着用人的重要职责,企业对人才的选择和评定,通过回答对企业的调研问卷等提供就业预警的相关数据,尤其人才需求等数据,能够对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等起到一定指导作用。而这也有利于用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反馈给高校,高校再根据其需求做相应调整,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增强其发展的智力支持。因此,在构建就业预警机制上,企业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
3.政府。政府具有发展教育的职能。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统筹规划各种资源,以保证教育工作有序进行。笔者认为,政府在辅助社会办学方面,应该把就业预警作为确立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内容,是就业预警机制中主导因素,发挥主要影响作用。具体而言,中外合作办学类院校就业预警系统建立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整合国内外资源,提高办学质量。而政府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整合和引导其他力量(如高校、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符合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的需要,有利于学校掌握就业市场形势,及时调整专业需要,将现有资源利用最大化。本文关注的信息共享,主要是就业预警运行机制的各方,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从整体上看,我国就业预警信息共享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尤其是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政府并没有形成可以信息共享的大数据库,政府在信息共享机制中职能性缺位;相关企业与院校合作共享意识较差,信息数据不容易统计和整合;高校从事就业信息统计的人员缺乏,院校内部缺乏就业信息共享内部数据库。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各类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和采集更加及时、准确,这也使得在就业预警运行机制的主体实现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尽管从目前的形势看,实现就业预警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是必然的趋势。在此,本文给出建立就业预警信息共享机制的几点建议:一是提高共享意识,从政府到院校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共享数据库,这是建立就业预警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教育培训等形式加强就业预警信息综合利用的宣传和指导。二是建立信息共享的制度保障。在明确此类院校的警情、警源、警兆和警度之后,政府应对所有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明确哪些信息由政府提供与分析,哪些由企业和院校协同提供。三是明确信息共享的具体需求,即哪些信息和指标共享。四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管理的就业预警信息收集、共享软件系统。
(三)构建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决策机制
“预警”的目的是在“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总结的规律和观测得到可能性的前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危险”发生造成的损失。而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预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教育部门宏观调控、降低成本,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从院校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类院校,健全的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最主要目的是给合作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调控决策提供有利数据,为其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数据支持。
1.构建政府层面的“市场需求和高校定位相结合”的就业预警社会决策机制。任何形式的办学模式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创建并发展的,政府对于高校的办学方向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这里包括,首先,国家应调拨资金,建立专门机构及组织相关人员负责就业预警的相关调查和宣传工作,同时,国家需要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和引导媒体在预警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义务。其次,政府部门需要根据社会各界共享的就业相关信息,及时总结、更新,对年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岗位需求、就业质量、待就业人数、待就业人员专业分布情况等信息指标归纳统计,建立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一系列指标模型,连续不间断地对指标进行检测,从而对未来就业形势做出预判,并最终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质量年度报告;在宏观上指导和调控各地合作办学的办学定位及招生情况。这样,政府才能最终在宏观层面指导社会办学。
2.构建高校层面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预警决策机制。众所周知,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高校等位息息相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需求,需不断根据人才市场和就业部门的需求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当供大于求的时候,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加大、就业率下降,必然会导致未来招生困难,从而院校M入恶性循环。因此,高校内部相关机构,包括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及各院系应该共同协作,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机制,通过就业状况调控和监测,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进行调整。
在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决策机制设置上,高校应该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相连接,通过掌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在此基础上的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对目前的专业建设、招生计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进行评估,建立“就业―专业―市场需求”的联动机制,对就业前景不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调整,对于市场紧缺、用人需求旺盛的专业加大投入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