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

| 柳苑

互联网上失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就是脑子发热,要不就是脑子不热,太冷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

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精选篇1

学院2020届毕业生共有三个专业,八个班级,总计252名学生,截止5月底已通过签订就业协议书等方式完成就业140人,就业率为55.56%,其中合肥地区就业率为75%。在各专业就业情况中,电机专业目前就业率最高,达到了90%,其次是模具专业,目前就业率为52%,当前就业率最低的为机械专业,就业率为47%。本届毕业生中建档立卡毕业生人数为19人,已解决就业12人。征兵入伍为9人,自主创业为1人。以上基本情况表明,1.学院上半年整体就业率和预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学院合肥地区就业率维持了较高水准,就业质量在合肥市以及学校的要求下稳步提高。2.在三个专业的就业中,各专业就业率差异较大,就业率最高的电机专业与最低的机械制造专业相差43%,体现出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大,就业推进比较缓慢。3.当前国家重视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我院建档立卡学生目前就业率为63%,离全部就业还差7人,对于建档立卡学生的帮扶力度还不够;4.毕业生创业率较低,学生创业热情不高。截止5月底,统计创业学生仅为1人,国家近些年一直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能够让大学生在受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季中拥有更多机会。

二、学院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方案

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就创业工作,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就业指导的有关文件精神,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招聘和求职服务,尽可能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就业工作的影响。学院成立了线上就业服务工作专项工作组,制定了本年度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计划和措施,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最大限度的创造就业机会。

三、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促进创业项目落地

学院上半年响应学校号召,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相关赛事,不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利用学校学院现有平台,联络继续教育学院及校外辅导教师为本院学生开设了商业计划书撰写、创新创业思维等培训课程。同时向学生推荐创新创业名师开设的网络公开课,这些课程的举办开阔了本院学生的视野。2.积极开展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比赛的报名选拔工作。通过初步筛选,“三创赛”共收到22个参赛队的报名,各参赛队伍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商业计划书和PPT的撰写,目前已进入校内路演准备环节。互联网+大赛目前刚刚启动院内报名工作,同学们热情高涨,据初步统计,有四十余支队伍准备参赛。3.学院不断深化培育种子项目。学院蚂蚁助学项目,连续两年收获安徽省互联网+大赛银奖。作为学校、学院长期培育的种子项目,学院相关负责老师努力提升项目内容,完善项目计划书。目前已和合肥市儿童基金会达成合作,解决了之前助学资金监管问题,力争在今年互联网+大赛中有所突破。

四、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为学生顶岗实习打造更优平台。

学院一直以来都在努力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顶岗实习机会,促进我院毕业生能够更高质量的就业。上半年受防疫形势影响,不少企业停工停产,学生在家中无法和企业建立更多交流平台,学院18级学生的实习招聘工作面临了不小的挑战。为最大限度的减小疫情的影响,在18级学生返校后,学院积极联络合肥地区大中型优质企业,如京东方、海尔集团、德国大陆集团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企业网络宣讲和到校面试,截止5月底,已经为学生联络了18家大中型企业的实习宣讲招聘会,创造了近400个实习岗位,所来企业也纷纷和学校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习就业协议书等相关保障合约,让学生足不出校便可寻找到优质的企业实习。

五、提升工作能力,解决现存困难

上半年就创业工作在完成学校学院任务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新环境下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需要今后不断提升工作能力。1.推进毕业生合肥地区就业存在困难。通过当前了解,合肥地区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准和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的平均工资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我们推荐了很多合肥地区的优质企业,但学生在实习一段时间后,还是希望去收入更多的地区发展。2.学生创业能力不强,自主创业成功率低。目前看出,虽然不少学生有创业热情,但真正能够实现自主创业的人数很少。学生缺少更高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创业动力,使得很多想法难以落地。3.创新创业比赛参与度高,但质量有待提升。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大赛有着很高的积极性,但普遍在项目计划书撰写上面临不小困难,这首先是缺乏更多专业教师的指导,其次是学生对于自己项目思考还不足,存在畏难情绪。4.学生顶岗实习目标不清晰。很多学生选择企业只看中工资,没有从技能成长,职位晋升多角度考虑企业。同时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不愿意从事相对高一点强度的工作,不能安心从底层做起。

2020年度下半年工作规划

针对上半年度的工作总结,希望通过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推进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一、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用,号召更多专业老师参与学生就创业

下半年应充分利用学院的实训培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充分发挥校企联盟、科研和创业基地促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机电工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鼓励老师通过科研项目带学生,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可以建立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数据库,整理记录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学生就业需求与困境,为学生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二、推进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工作,强化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帮扶

首先要充分了解国家、学校的相关政策扶持,深入调研和分析当地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结合当地产业发展、企业急需及时出台点对点式的就业扶持政策。做好学生当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就业,确保每一个人都实现稳定就业。要为这些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特殊的毕业生实行分类帮扶、“一人一策”动态服务,一定要让他们毕业时能够有合适的去向、合适的岗位。

三、深化学生就业指导,加强学生就业思想心理教育

疫情当前,毕业生对就业指导需求更加迫切,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要帮助毕业生理智看待疫情下的就业形势,稳定情绪,增强信心。创新就业工作举措,开展有针对性地点对点的就业服务,对毕业生进行高端产业、工种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争取使其成为持有“双证”的人才,促其实现高端产业就业;另一方面可根据其所学专业和认知程度开发一些临时性、见习性的岗位,帮助其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了解岗位情况。从思想认识上入手,通过主题班会,心理教育课程等方式从心理角度教育学生明确自身就业岗位定位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要基于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管理人员群体的心理预期,从而降低心理落差,克服就业心理。

四、搭建多种平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多种途径拓宽招聘渠道,给下届毕业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现在教育部正式推出“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大力开展线上线下人力资源招聘会。这需要我们辅导员、班主任加强与每一位毕业生的联系,精准掌握下届毕业生求职心态和就业进展,熟知国家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让学生用好政策,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推送相关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培训课程,联络企业招聘、宣传学历晋升等方式方法,为学生搭建多种就业平台。

五、宣传创新创业赛事,让更多项目扎实落地

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精选篇2

2011年云南省有高校毕业生115 821人,其中研究生6 586人,本科生51 197人,专科生58 038人。毕业生离校时就业人数达到96 743人,其中研究生5 344人,本科生42 009人,专科生49 390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5.9%,比上一年同期递增0.8个百分点。

近年来,云南省高校毕业就业工作总体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连续4年以每年1万多人的规模递增,年增幅均超过11%,面临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挑战。同时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面临在扩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就业质量的新课题。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落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的要求,将其列入推动云南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人才兴滇战略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省委秦光荣书记、省政府李纪恒省长、李江副省长、高峰副省长深入高校和人才市场,专题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高校和用人单位认真落实责任,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共青团等部门加强指导服务,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对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早启动、早部署、早推进。各高校落实“一把手”责任制,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2011年在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举办的一系列招聘月和网上招聘活动的基础上,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举办了农林、师范、医学、财经、艺术等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校园招聘会2 000余场,为毕业生提供岗位需求信息超过14万条。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就业网站的建设,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均建立了就业服务网站,开展各种类型的网络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二、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特色工作

落实、创新、质量、是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是以政策为引领,全面落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的要求。云南省认真贯彻国发16号文精神,结合实际,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文件的通知》(云政发〔2011〕159号),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和推进。在省委、省政府重视下,特别是在省委常委、李江副省长的直接关心下,200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贷免扶补”政策,从贷款、财政扶持、税收、培训和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明确了鼓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带动就业的优惠政策,2011年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省政府拨款50万元,设立“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已有20人获此殊荣,有40人获提名奖。省长奖获奖者中包括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李孝轩和杨红卫,目前他们两位都是民办高校董事长。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工作意见》,提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平等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4项原则和20条具体措施,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指导毕业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1年,结合开展创先争优和“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各高校以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拓展项目范围和数量等措施,发挥对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高校工委、教育厅在与省人社厅合印15万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60问》基础上,2011年又印制了《云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80问》,免费发放到高校每一位毕业生、指导教师、工作人员手中。各高校在“一把手”责任制基础上,建立了责任落实机制,将“一校一策”的工作原则落实到“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和入伍预征工作得到有效推进,云南省430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落实岗位,省教育厅与省军区司令部联合组织了高校毕业生优秀现役士兵典型事迹报告团和政策宣讲报告团,深入高校开展巡回宣讲超过20场,参加的大学生超过3万人,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了入伍预征报名,受到教育部表彰。省教育厅和高校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审核发放工作,数以千计的高校毕业生申领了创业证,他们在创业导师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的指导和政策扶持下成功实现创业就业。

二是以育人为支撑,深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部署,贯彻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出台了一个《决定》,三个《办法》。坚持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围绕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立足校情,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各高校发挥办学特色优势,提高内在竞争力,在固本强基、人才强校、科学管理、开放办学、求实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云南农业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市场、长效机制建立。云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培养、就业机制探索。云南民族大学通过“奖、助、贷、勤、减”等多种方法和同州县合作办学,帮助困难少数民族毕业顺利就业。曲靖师范学院的素质教育中心和开放式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校企合作、“双定生”培养模式。这些特点鲜明的经验和做法,有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就业服务水平,也为云南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桥头堡”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省教育厅和高校积极探索建立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共享预测预警机制,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发挥就业导向作用,目前这一工作已列入云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许多高校都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工作。如云南农业大学停招蜂学专业,限招草原科学专业等。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坚持以课题研究引领创业就业工作科学发展,以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工作创新,以理论指导促进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今年省教育厅还积极向教育部申报毕业生就业研究课题。

三是以创新为示范,努力提高毕业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坚持内涵发展,推动基层创新。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注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着力搭建创业政策、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等高校,积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业讲座、论坛、大赛等活动,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办或联合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创业导师库,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评选出10所“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开展创业示范高校评选,组织了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入伍预征典型事迹报告团,深入高校巡回演讲,在高校毕业生中产生良好影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保障厅联合举办云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同志到会颁奖,并为大学生作了就业形势报告会,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据统计,2011年,全省各高校共举办创业大赛101场,参加学生超过2万人次。举办创业讲座和论坛427场,参加学生超过12万人次。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加大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毕业就业努力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业、保护创业的良好环境。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从首次大理学院入选后,到今年云南省又有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进入实地调研阶段。通过总结宣传,极大鼓舞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是以质量为核心,努力提升毕业生创业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努力实现人才市场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积极发挥校园市场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和规范学生及用人单位诚信签约。教育部门和高校积极统筹部门职责,共同推进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做到了“三到位”、“一保障”,包括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认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说课大赛和“就业指导名师”评选,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建立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省教育厅设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档案、户口托管、政策宣传、学籍管理和认证服务工作,办理户口托管。2011年接待各类咨询服务20万人次。按照教育部要求,省教育厅已深度嵌入“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许多高校也积极嵌入一体化系统,2012年7月全省所有高校将全面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云南省注重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评机制,分层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目标责任考核,表彰先进,典型引路,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各高校以质量为核心,大胆创新,云南大学“五个并重”、昆明理工大学“六套组合拳”、云南农业大学“强基础、重创新”、云南师范大学“两个巩固、三个拓展、四个加强”、曲靖师范学院“齐抓共管、上下联动”、云大滇池学院“三大保障,五个抓手”等,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实施严格的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就业签约挂钩,不准劝导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岗实习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和监测工作,对在统计工作上弄虚作假的高校和院系,实行一票否决制。

五是以为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和督促检查工作。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投身国防事业的热情。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各高校采取通过举办毕业典礼等丰富多彩的文明离校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文明和谐离校,切实维护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各高校认真掌握特殊困难毕业生群体、特别是就业困难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底数,建立责任到人、任务明确的帮扶台账,实行“一对一”帮扶,通过发放求职或生活补贴、优先推荐岗位、心理咨询辅导、重点组织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等措施,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2011年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加大学生资助力度,高等教育资助11.72亿元,资助学生28.34万人,全面为应征入伍学生发放代偿了经费,积极为赴边疆和藏区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学费补偿。各高校积极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需求,提高学校教学和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同时各高校还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列入重点,在离校前掌握情况,帮助毕业生了解离校后联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渠道和相关保障政策。重视媒体宣传,宣传促进就业政策和毕业生先进典型,营造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定期督察机制,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投入挂钩制度。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精选篇3

学院 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20年,在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高校毕业人数继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现将 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院 20届毕业生基本情况及构成 20年,学院共有毕业生 506 人。其中水利工程 173 人,土木工程 171 人,农业水利工程 44 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19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43 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32 人,农业水土工程硕士 16 人,农业工程硕士 8 人。截止 20年 8 月 25 日,学院共组织本专业专场招聘会多达 40 余场,前后共提供就业岗位 1685 个(其中事业编制免考岗位 71 个),学院初次就业率平均为 89.72%。现已就业的同学中,到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 109人,占就业人数 21.54%;考取研究生 14 人,占就业人数 2.77%;到国有企业、施工单位、设计院和其他企业就业 317 人,占就业人数 62.65%;西部志愿者 2 人;应征入伍 1 人;出国留学 2 人;自主创业 2 人;省外企业就业 6 人。以上数据显示,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形式多样,但主要集中在省内各企事业单位。

二、20年就业形势影响分析在 20年国内就业形式异常严峻的大环境下,水利土建类的就业需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体现下如下几个方面。

(1)用人单位招聘工作发生明显变化 1.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过去,省内各水利土建类企业招聘对象基本为省内二本或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学院各届毕业生都可以找到合适岗位。但 20年,省内中大型对口企业,更看中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像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直接在招聘要求上,将 70%的用人计划放在了一本院校,30%的

用人计划放在了省外的二本院校。大中型用人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让我们就业形势面临新的挑战。

2.用人单位招聘工作发生变化随着就业形...

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精选篇4

6.电信电气学部走访北京知名企业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时间:20-9-823:43:48 点击:136 次为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形势,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电信学部副书记兼副部长杨雪岩带领学部20、20届毕业班辅导员吕波、黄昊,利用暑假时间走访了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和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与其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主管、就业服务部门相关主管等进行了座谈交流。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北京知名企业行的第一站。京东方公司是中国大陆显示领域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科技企业,近几年,电信电气学部为该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这次走访,更体现出了校企间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交流过程中,京东方公司人力、技术、市场等部门主管,对电信电气学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双方就毕业生就业前景、本科生就业择业规划、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表示期待未来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北京知名企业行第二站,来到了联想集团总部。联想集团成立于 1984 年,是一家在信息产业领域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公司内部富有科技厚重感的布置及其“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战略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电信电气学

部一行与联想集团的人力招聘部门主管围绕着人才培养的主题进行了热切的交流与讨论。联想集团人力招聘部门主管对我校学生有着非常高的评价:“理工大学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外语水平好,在社会上有口皆碑。”在讨论中,双发均认为,学生要想成为企业所需人才,就必须学会从用人单位的视角出发,自主掌握就业择业的技能。而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也要以此为立足点,为学生提供帮助。最后,电信电气学部一行来到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北京市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为在京高校毕业生提供招聘、求职、政策资讯、就业指导、实习创业、院校直通等服务。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电信电气学部一行对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运行模式、服务体系有了进一步了解。而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成熟的方式、方法和创新点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建设学部科学化、网络化、体系化、纵深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思路借鉴。此次走访活动,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了解,建立了以就业为合作导向的沟通机制,为今后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信电气学部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互动形式来促进就业工作,多了解企业需求,多倾听企业声音,多宣传学校学生,多辅助学生就业,做好 20、20届毕业生工作,最终促成学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8.电信电气学部走访北京知名企业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时间:20-9-823:43:48 点击:13 次为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形势,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电信学部副书记兼副部长杨雪岩带领学部20、20届毕业班辅导员吕波、黄昊,利用暑假时间走访了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和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与其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主管、就业服务部门相关主管等进行了座谈交流。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北京知名企业行的第一站。京东方公司是中国大陆显示领域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科技企业,近几年,电信电气学部为该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这次走访,更体现出了校企间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交流过程中,京东方公司人力、技术、市场等部门主管,对电信电气学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双方就毕业生就

业前景、本科生就业择业规划、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表示期待未来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精选篇5

一、我校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2005年我校共有毕业生450人,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新疆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研究生10人人,本科毕业生近300,专科毕业生150人。学校所设专业涵盖土木、建筑及其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大门科学类,各专业各具特色、各有优势。

(二)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的新形势,正确地认识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及时开展大量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我们多次邀请到市有关领导及心理专家学者通过举办就业专题讲座,及其他就业指导课、网上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和程序的指导,同时加强了在需求信息、就业技巧和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我们通过印发《就业手册》、编制《成才指导》、建立就业专栏、不断更新就业网站等,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三)、需求信息收集工作,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一方面,为了提供更多的“双向选择”机会,我们重视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早开展毕业生市场调查,收集需求信息,积极拓宽就业市场。另一方面,我们经常性的有组织有保障的举办各种供需见面会,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好桥梁工作。

十二月十二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之下,由我校主办的2005年青岛三高校毕业生及华东地区研究生供需洽谈会在山东路人才市场和海尔路人才市场成功召开。本次招聘会创造了几个新的特点:

1、形式创新

这是我市第一次由高校联合地方举办的供需见面会,我校与青岛市人事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联手人才市场举办就业供需见面会,是完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的新探索,多方面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了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影响力,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涵丰富,学历层次提高

本次招聘会应聘人员专业覆盖面广、学历层次较高。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研究生x人,我校和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涉及理学、工学、农(水产)学、文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本专科毕业生x余人。共有人入场参加此次招聘会,创下了近年来青岛市人才交流大会参会人数新高。

3、招聘单位层次提高

本次供需洽谈会共发放份邀请函,其中参加的单位包括,海尔集团、澳柯玛集团、青岛建设集团、青岛钢铁集团、青岛热电集团、青岛特种汽车集团、青岛碱业股份公司、海信房地产公司、中建八局、戴尔等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型企业参会。

4、新闻、实际效应加大

由于本次招聘会涉及面广,参会人员层次高,组织合理。山东电视台、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青岛早报等各大媒体都有相应的报道,给我校带来了较高的社会声誉,给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宣传机会,为今年的就业工作奏响了号角。

(四)、制度建设和创新工作

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在统筹安排就业中心整体工作、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实行“三三工作制”,即:三分之一的时间、精力用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工作先进经验的学习调研;三分之一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为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三分之一的时间、精力用于为毕业生和其他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测评、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和校内就业市场建设。三年来,就业指导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几乎走遍了省内、外各大用人单位,对近千名毕业生进行了走访调查、搜集了上万条用人需求信息,保持了我校连续几年的高就业率,同时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调整和招生事业计划的编制提出了几十条合理化的建议。

(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工作

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科学的理论和人才测评技术作指导,以专业队伍作支撑,以系统的辅导为途径,分阶段、分层次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形成了“一个目标、四个阶段、四个体系”的“一四四”辅导系统。即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按年级分别制定了适应与定位、学习与准备、行动与实践、评估与检验四个阶段的生涯规划与辅导方案,通过专业课程和理论教学体系、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体系、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体系、心理测评和就业测评体系,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正确认识、了解自己,培养正确的成才意识,明确成才方向,在专业教师的辅导下,针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职业能力倾向,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竞争力。同时,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减少盲目性,是自己的就业选择更加符合个人和社会实际。

(六),拓展就业基地,建立就业“绿色通道”

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实施了拓宽就业渠道的“105工程”,即每年与5较大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固的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基地,通过10年的努力与50用人单位保持长期密切合作的用人关系,最终每年为我校提供500稳定的就业岗位。通过“105工程”的实施,建立起一个以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为示范,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小型企业为补充的就业基地网络。在这一网络中,人才的进入壁垒和流动性限制降到最低,为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有效择业开辟了“绿色通道”。

(七),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主渠道建设

我校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的主渠道建设,搭建了“三大”特色信息平台,一是以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和心理个性特征测量为主要内容的网上就业测评服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键入自己的身份证号进行测评,实现了就业测评的唯一性、安全性;二是网上就业短信群发服务功能,毕业生只要将其手机在我校信息管理中心登记入库,就业中心就会将最新的需求信息,通过就业信息网及时发送到毕业生的手机上;三是毕业生档案网上查询系统,毕业生离校后其档案转递情况全部录入上网。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只要输入所查毕业生在校期的年级、专业、姓名,即可以从网上查出其档案转寄地址及转出时间。

二、明年我校就业工作思路安排

(一)、加强我校就业工作与市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我校的就业工作,离不开市有关部门的指导教育。希望有关领导在对我校就业工作肯定的同时,给我们以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就业体制,进一步突出服务职能,以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就业层次,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目标为方向,全面推进我校就业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二)、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教育,让学生立足青岛,服务社会

当前我市正处于全方位高速发展时期,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扎根青岛,立足青岛,服务社会,为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目前尽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又有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比较普遍。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是当务之急。这就要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摆脱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既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锻炼成长的需要。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生动、扎实、细致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等,帮助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四)、实施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开辟就业新渠道

大学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占有者,而且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尽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数量还不多、规模还不大,但其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的就业教育,实施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自主创业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让更多的毕业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迈向社会。

三、对我市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建议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

2、多组织宣讲团到高校宣传青岛的发展和环境,从社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礼仪培训等;

3、对志愿服务西部的提供优惠政策。

144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