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五四运动心得

| 柳苑

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繁荣昌盛的幸福美好今天,虽磨难重重,但步伐坚定,虽历经坎坷,但前途光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五四运动心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纪念五四运动心得

纪念五四运动心得精选篇1

1919年5月4日,民族危亡之际,一群满腔热血的青年英勇地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大幕,也为穿越世纪风云的青春史诗写下序篇。

群情激愤,无比悲怆的历史已经远去,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青年责任感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犹在耳畔久久回荡。新一代的青年茁壮成长,时刻铭记爱国精神,继续传承着五四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用奋斗报效祖国,用青春谱写华章。

我们是青春飞扬的少年,我们是热血沸腾的少年,我们是奋发向上以奋斗来报效祖国的少年,我们是用青春谱写华章的少年。梁启超先生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是充满激情的时代,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所以,我们应志存高远来激发奋进的潜力,这样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用奋斗报效祖国,用青春谱写华章。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祖国!传承五四精神,铸造中国之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一句响彻云霄的口号,唤醒了多少沉睡的中国人。这些英雄烈士,面对侵略者从不退缩,他们向那些侵略者扬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但绝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但绝不可以低头。”是的,他们做到了,面对这些恶势力他们临难不屈、勇于反抗。

百年时光匆匆而过,现在该由我们来传承五四精神,保卫祖国,将先辈们的英魂荡涤在心间,共同铸造中国之魂。

传百年薪火,继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历史的滚滚而来,五四精神历经多少年的传承至今仍毫不褪色。我们应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让红色精神永久相传。今天,我们过上了安宁的日子,多么舒适,多么安逸,这里没有争吵,没有战争。回首百年前我们不禁会想起:那些在敌人面前不屈服、视死如归的国际主义精神的革命者,他们捐躯赴国难,无比的英勇。他们都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历史前行不会湮没英雄、岁月流转不会埋藏伟人,我们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勇于追梦,谱青年之华章!

纪念五四运动心得精选篇2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说基本上,是说那中间还夹杂了许多中国的封建余毒在内)。在当时,这种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是替旧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复古思想反动同盟所打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五四”以后则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是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 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上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五四青年节”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激情____,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

“五四青年节”每年一次,或隆重或简朴,但其节日的意义永在。“五四青年节”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纪念“五四运动”,一是作为青年的节日。两者共同构成了包含深厚历史与现实内涵的精神原动力,它既是对历史承诺的担当,也是对实现社会与人生的叩访,更是对未来历史的观照。

纪念五四运动心得精选篇3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落在我们青年人的肩上,“五四”的火炬,已传到了我们这一代的手中。“五四”的精神,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可是要弘扬“五四”精神,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是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光阴,还是在拼搏奋斗中向上进取?

“五四运动”告诉我们,青年人要有正义感、更要有责任感:“五四精神”昭示我们,青年人要有爱国心,更要有进取心。我们的青春应该是飞扬的,我们的人生应该是激情的。因此,弘扬“五四精神”不应只停留在口号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在生活中,要注意行为规范,着装得体,展示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拼搏,彰显青年人“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

身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弘扬“五四”精神,就要去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用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高尚的道德素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努力奋斗和顽强拼搏的态度实现人生的价值,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像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但在我们每个人都心里,都不容置疑的镌刻着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次青春,希望你们能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希望你们能把仅有的一次青春奉献给我们挚爱的的祖国。

同学们,让我们拿出行动来,用激情,唱响人生中最壮美的青春之歌;用青春,绘就人生最瑰丽的生命画卷!充实的人生,因为青春奋斗而更加美好;闪光的人生,因为青春拼搏而更加绚丽!

纪念五四运动心得精选篇4

弘扬“五四精神”,要学习志存高远的精神。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百折不挠地奋斗和求索,在建设和改革开放征程中,“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满腔热血,屹立潮头,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出中国青年的壮丽篇章。

只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成为品德高尚、精神充实的人。青年人要砥砺品格,加强品行修养和道德操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弘扬文明新风,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把“青年梦”融入“国家梦”之中,接过五四爱国旗帜,建设美丽中国,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梁任公百年前的《少年中国说》说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不变的真理。一代一代的青年人,应牢记国家使命,去奔走,去呐喊,敢担当,不畏难,万事皆可成功。“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中国的未来,并不缥缈,新的时代就在我们的手里。我们有理想!我们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我们的青春因奉献而充实,我们的人生因奉献而飞扬。我们迎着五四青年节那飘扬的旗帜走来,迎着风雨,迎着朝阳,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奉献青春,飞扬人生。我们在努力,我们从不停歇!

纪念五四运动心得精选篇5

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既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所凝结和积淀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与以往历爱国主义比较,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成长和青年工作,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勉励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1世纪之中国,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日益加剧。中国要进步,要走进世界舞台中央,青年是主力。能和祖国一起成长,是我们的骄傲,更是一种激励。新青年要把祖国的号召作为自己的使命,把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培养自己的这片土地。

今天,要让广大青年志愿投身国家建设,让五四精神成为激励青年爱国爱党的精神力量,就必须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要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要阐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关系,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

爱国主义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肩上,让我们大力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大局需要,让五四的精神传承下来,激励一代代青年人为国家、为社会不懈奋斗,让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实现。

时代在变,五四精神没有变,中国青年的使命没有变。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4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