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 思恩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当天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观潮、玩兔儿爷等习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供大家参考!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赏桂花

在中秋时刚好是桂花飘香的时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关联,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话故事。而桂花作为一种名贵的品种,它也有着喜庆、吉祥的象征。在中秋这一天赏桂花,闻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样的味道,从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赏月

中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古时很多的诗人、文豪也会在这时邀友赏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吃月饼

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祭月

中秋夜,要拜祭月神,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对着月亮依次拜祭,再有家中主妇按照家里的人口切好月饼,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梁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中秋节的由来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民间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另外一种说法是与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又因为月饼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又是大家分着吃,所以慢慢的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在一起团圆的意思。

中秋吃月饼传说故事

相传元朝末期,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夜起义,通过月饼夹带字条的方式相互赠送来传递情报,并成功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月饼简介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了唐代,在民间已经有了专门生产月饼的饼师。并且也已经成为京城长安街上为人熟知的糕点,但并还没有成为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在一年中秋之夜,杨贵妃观赏皎洁的明月,看见胡饼和月亮的外形很像,便随口而出“月饼”,自此“月饼”之称便开始在民间传开。

到了北宋,中秋节皇家都喜欢吃一种叫做"宫饼"的糕点,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明代,有聪明的饼师刻制了一些带有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图案的器具用于在月饼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图案。那时的中秋节吃月饼已经在民间逐渐流传,带有神话故事的月饼出现更是受到人民的欢迎。在元朝末期,元朝腐败无能、政府残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了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24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