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四课课程表
“天宫课堂”第四课课程表大全来了!“天宫课堂”第四课定于9月21日15时45分开课!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第四课课程表大全,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
“天宫课堂”第四课课程表大全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简介 |
1 | 梦天实验舱介绍 | 展示介绍梦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舱内相关设施设备 |
2 | 球形火焰 实验 | 展示微重力环境下蜡烛燃烧产生的球形火焰现象,讲解重力对燃烧过程的重要影响以及微重力环境燃烧研究的重要意义 |
3 | 奇妙“乒乓球” 实验 | 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用“特制”乒乓球拍击打水球的现象,讲解水的表面张力及疏水材料结构特性 |
4 | 动量守恒实验 | 演示不同质量钢球的质心碰撞现象,展示并讲解微重力环境下的动量守恒定律 |
5 | 又见陀螺实验 | 在微重力环境下,利用金属陀螺展示静止及旋转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现象,呼应“太空转身”实验 |
6 | 天地互动环节 | 航天员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天地互动 |
“天宫课堂”第四课9月21日开课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四课定于9月21日15时45分开课,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将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并开展多项相关实验。其中,球形火焰实验将展示微重力环境下蜡烛燃烧产生的球形火焰现象,讲解重力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以及微重力环境燃烧研究的重要意义;奇妙“乒乓球”实验将用“特制”乒乓球拍击打水球,讲解水的表面张力及疏水材料结构特性;动量守恒实验将展示并讲解不同质量钢球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质心碰撞现象;“太空转身”也将再现,又见陀螺实验将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利用金属陀螺展示静止及旋转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现象。
“天宫课堂”第四课授课人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
“天宫课堂”是科学教育的生动实践
“天宫课堂”是科普“下沉”的生动实践,在以上两个方面有着很强的示范意义。“冰墩墩被抛出,沿着原有方向匀速前进”“水在表面张力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3位航天员动手操作太空抛物、液桥演示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原理的思考。特别是“冰墩墩”的出现,放大了科学实验的趣味性,瞬间拉近了青少年与科学的距离。而借助中国卫星跟踪与数据中继传输系统等技术力量的加持,高大上的“天宫课堂”得以跨越星辰大海,飞进每间教室、每个家庭,与地处天南地北的青少年亲切互动。
科学是“玩”出来的,不可能靠“刷题”刷出来。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与国家科技发展程度、教育整体质量等因素环环相扣。过去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青少年所接受的科普教育还比较有限,科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一直存在。不少学校看重对个别优秀学生的培养,忽略了对大多数学生科学兴趣的激发。再加上受应试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往往缺少对科研方法的了解。如此下来,被置于“神坛”的科学总披着面纱,高高在上。牛顿定律不只是几组公式,万有引力不只是书上的名词。青少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或亲切可感的场景中,观察与思考有趣的现象,并通过动手操作一窥其中的奥妙。如此,科学才能走进青少年的内心,这也正是“天宫课堂”坚持的基本原则。
脚踏实地不断尝试,在失败中探索前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很多科学家传奇故事中最动人的地方。一个人可以不做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科学精神。面对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才会更好地怀有创造精神去完成各类工作。这也是科普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普适价值。“享受”科学探索中的失败,是科学教育中的必修课,也是摘掉科学高冷标签的好办法。在“天宫课堂”的太空浮力实验环节,王亚平就遇到了“难题”,并向地面课堂的学生们“求助”。这个互动探究、共同进步的设计格外珍贵,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内涵,应成为科普和科学教育中的基本要素。
“天宫课堂”的意义
“天宫课堂”利用科技的力量,让科普“下沉”的做法值得长期坚持。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特别是科学教育的硬件资源、教师资源在不同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就拿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的分布来说,还多集中在省会城市。三、四线城市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尚显不足。因此,在推动科普资源均衡发展过程中,要探索建立覆盖中小学的教育平台,让不同区域都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提升硬件支撑的同时,探索教育人才援助计划,鼓励科学家、科普工作者进校园,并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对于科普教育基地比较缺乏的地区,相关部门要利用好科普大篷车等重要活动载体,帮助青少年在家门口感受科技的魅力。
共赴星辰大海不是神话,无论是身处繁华喧闹的都市,还是偏远寂静的乡村,每个青少年都拥有仰望浩瀚星空的权利,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把科普做得更接地气,把科学教育做得更加扎实,青少年奔跑的步伐才会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