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英语怎么说
春节的英语怎么说?大家都很想知道。春节的英语是ChineseNewYear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英语怎么说,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
春节的英语怎么说
Chinese New Year。
学校里学习的“春节”的用法,一直是Spring Festival。但实际上在表达“春节快乐”的时候,一般看到的或者在使用的大多是是“Happy Chinese New Year!”,而鲜少使用“Happy Spring Festival!”这样子的翻译。
至于是Lunar new year,还是Chinese new year,这两个是本质上的差别。
lunar calendar是阴历的意思,世界上除了中国也有很多的国家在使用阴历,在过他们文化上的“阴历新年”。所以,如果仅仅只是说“Lunar new year”,并不能表达是指中国春节,因为可能指代了全球范围内任何一个还在使用阴历,并在庆祝“阴历新年”的国家。
春节是农历还是阴历
春节是按农历算的。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
春节的由来
春节在远古时代不叫春节。春节叫“岁首”,“年岁”,而“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天皇时代以“岁”来表示“年”。
春节在夏商周时期,所定的日期也不一样。
夏朝的时候以一月为一年的初始,也就是所谓的正月,一月初一就是岁首;
商朝取代夏朝后,改动了历法,一年的初始改成了十二月,十二月为正月,十二月初一就成了岁首;
到了周朝时期,又提前了一个月,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一年的岁首又变成了十一月初一;
到了秦朝的时候,秦始皇又进行了改动,一年的岁首又提前一个月,变成十月份。
可是秦王朝只是短暂的王朝,秦二世而亡,到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岁首继续沿用秦朝的历法。但到了汉武帝时期,觉得十月份过春节,未免有点早,不利于社会发展,就改到一月初一为“岁首”,正式确立春节的习俗,并一直沿用至今。
发展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大臣们及老百姓辛苦一年了,应该放松放松一下,将春节放7天假,让官员们回家过年,吃好喝好玩好。到了宋朝,逐渐形成了鞭炮来庆祝新年到来。明清时代,春节的一些习俗形成,庆祝的方式也愈来愈丰富多彩。
关于春节的传说,众说纷云,有好几种说法。有万历创年说、有民间传说。其中有一种传说,据说,在古代有一种怪兽叫作“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她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这个传说,后来演变成春节放鞭炮的习俗,来驱逐旧年的恶运,迎接新年的到来,也就是“辞旧迎新”。春节的习俗还有“贴春联”、“拜年”、“逛庙会”、“派利是、发红包”、“祭祖”等。不同的民族会有所差异。
春节俗称“过年”,大家年年过年,却不知这“年”怎么来的?其实这个“过年”据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过“春节”却只有107年。
在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担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没过多久,孙中山被迫退位,被袁世凯窃夺革命胜利果实,就任大总统。这个“春节”的确立还是袁世凯定的,我们知道日历有阴历与阳历之分,孙中山确立了“元旦”为阳历新的一年开始,袁世凯也试图沿用孙中山的这一历法,颁布政令叫全国人民过阳历新年,但当时全国人民不过阳历新年。
实在没办法了,在1913年7月,时任北京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其中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但袁大总统只规定“春节”为全国性节日,在1914年正式实施,才把“春节”给定下来。这样算下来,只有109年的历史。
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春节”也曾一度废除过,但终究抵不过民众的抗议,因为这“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不能丢。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开全国政治第一次协商会议,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春节”。
春节的由来历史悠久,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春节也是中华民族一个最重要节日,它赋予“辞旧迎新”、承载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期望。
春节要除夕守岁
守不尽的夜晚——光阴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燕京岁时杂咏》中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春节要吃年夜饭
吃不够的幸福——团圆
视频《年夜饭的变迁》,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年夜饭的变迁,从满足温饱到丰盛美味,再到追求营养健康,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菜肴变得更加多样。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