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剧情介绍

| 和杰

电影《奥本海默》剧情介绍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电影《奥本海默》原型人物介绍让你更了解奥本海默!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奥本海默》剧情介绍,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

电影《奥本海默》剧情介绍

电影《奥本海默》剧情介绍

作为一部传记片,奥本海默的故事围绕着罗伯特·奥本海默展开。 该片剧本改编自普利策获奖书籍,被描述为一部史诗级的惊悚片,将观众带入惊心动魄的悖论中:一个神秘之人必须冒着毁灭世界的危险来拯救世界。

最近风靡全国的奥本海默成为了无数观众的最爱,吸引着大批观众不仅为之沉迷,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今天小编就关于《奥本海默》电影原型介绍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内容。

电影《奥本海默》原型人物介绍

核心时刻:曼哈顿计划与奥本海默的抉择

罗斯福总统的决定毋庸置疑:为了确保美国在核武器竞赛中保持领先,他决定招募国内最顶尖的物理学家。而面对这一巨大的历史机遇,奥本海默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

尽管他身为一名杰出的理论家,但奥本海默的名声并未直接为他敲开曼哈顿计划的大门。首先,他并未获得过诺贝尔奖,而项目中涉及的其他物理学家几乎都是诺贝尔奖得主。其次,他在领导团队和实践操作上的经验有限。但是,奥本海默拥有一个宝贵的品质:前瞻性的思维。

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认为为了提高研发效率,美国最好的头脑应该聚集在一处,而且这个地方应该是隐秘而偏远的。他的这一提议吸引了项目的决策者,尤其是格罗夫斯将军。这导致了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核子武器实验室的诞生。

在曼哈顿计划的领导下,奥本海默的领导才能开始崭露头角。与格罗夫斯将军的传统管理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反对打卡制度,鼓励团队自由探索和交流。尽管初步的研究进展源于物理学家罗伯特•塞伯的构想,但奥本海默为团队创造的开放环境为其成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然而,核炸弹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奥本海默本人也一直在内心斗争,对于他的创造可能给世界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感到焦虑。他的矛盾心理在1945年7月16日的第一次核试爆“三位一体”时达到顶峰。爆炸发生后,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变得不真实,他的心灵深处回响起《薄伽梵歌》中的句子:“现在我是死亡,世界的毁灭者。”

此时的奥本海默,是否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

巨变:从胜利者到被指责的罪人

战争的结束使奥本海默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塑造为时代的英雄,一个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技术,为战争画上句号的天才。但真相往往比表面上更为复杂。

历史学家长谷川毅指出,原子弹并非导致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早在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袭击之前,日本的五座主要城市已经被常规轰炸几乎夷为平地。对日本来说,原子弹爆炸的灾难,尽管规模宏大,但并未超出他们的预期。真正让日本屈服的是苏联对日宣战,以及对北海道即将入侵的担忧。

这一认识使得原子弹的投下及其必要性成为了争议的焦点。那么,如果奥本海默知道日本已经准备投降,他还会如此坚决地支持原子弹试验吗?

战后,奥本海默的情绪明显地受到了影响。他开始公开批判科学,表示科学家因其在核武器研发中的作用而承受了罪恶的负担。他与杜鲁门总统的对话更是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他坦言自己感觉手上沾满了鲜血。

尽管杜鲁门试图安慰他,但奥本海默对此并不买账。他汇集了300多名科学家,联合签署了一份拒绝研发更多核武器的声明。他的这一态度与政府的立场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使得他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奥本海默并没有被彻底击败。他继续秉持自己的信仰,推动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原子能发展机构,旨在确保核技术仅用于和平目的。他的这一想法在1946年被正式提出,但遭到了苏联的拒绝。

在他的余生中,奥本海默面临了来自FBI的持续监控,成为政府怀疑的对象。他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联系、甚至每一段感情都成为了审查的目标。这一切的背后,是政府对他的不信任和对他在科学界的影响力的担忧。

但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奥本海默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他始终认为,科学发展需要受到道德和伦理的指导,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避免走向自己的毁灭。

电影《奥本海默》改编原作

该片改编自Kai Bird和Martin J. Sherwin所著书籍美国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胜与悲,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

电影《奥本海默》预售票房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8月28日9时13分,影片《奥本海默》预售总票房突破1000万。

电影《奥本海默》讲的是什么?

《奥本海默》是一部历史传记片,电影改编自获普利策奖的传记《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二战期间领导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以及他在战后美国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基里安·墨菲饰演主人公罗伯特·奥本海默。

提问: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哪里?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每部电影的灵感都来自不同地方,我经常读书,而且尽可能了解全球在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有时候一部影片可能会来自于一本书,就像这部《奥本海默》一样。有时候一部电影来自于我长久以来的想象,我希望寻找到一个事情,可以让我花费很多年时间拍摄成电影。

对于《奥本海默》这部电影,我是在1980年代在英国长大的,当时大家都非常担心核战争,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那个时候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奥本海默的名字。1985年有这样一首歌,在歌里说奥本海默是一个“死亡玩具”,是奥本海默让我们进入了原子的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多了解到了他的故事,甚至放到了我上一部电影《信条》中。帕丁森(《信条》男主角饰演者)给了我一个礼物,奥本海默传记书,《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我觉得可以改编成一部电影。

我觉得当“曼哈顿计划”(美国研制原子弹计划)决定下来,而且在科学家们执行的时候,他们是没有办法完全排除引燃大气层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还是决定引爆炸弹,我觉得这是非常充满戏剧性的时刻。 科学家知道不管这个可能性多么小,但是还是按了这个按钮,并且进行了三位一体的核试验测试。我对于这个想法非常着迷,希望可以让观众来到影院,让他们参与到三一核弹测试当中,感受到它对世界的影响。

在历史当中,从来没有任何一刻是像那一刻一样,在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变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奥本海默这个人以及他所创造出的世界,他在历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故事还没有被搬到银幕上让全球的观众可以去体验。我觉得这是作为导演希望可以寻找到的一个电影故事,我希望可以去弥补这样一个空缺。

我希望观众看了电影以后自己去思考,和这些科学家一起经历奥本海默生命当中各个阶段,一起进行三位一体核测试的时候,身处改变世界的事件当中。

提问:这部电影的主题跟当下世界的联系是什么?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我看来,其实我所追求的是一些不受时间所限制的,也就是说,不管在哪个时代都能够有一些共性的故事。我觉得奥本海默当时的决策,他所经历的这些故事,对于任何时代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所幸我们并没有走向核战争毁灭的结局当中,但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科技进步都有这样的风险,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杀伤性,可能会导致世界毁灭。

当我在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我跟我儿子说,我们不再讨论核武器了,这是我拍这部电影的其中一个目的。我觉得年轻人也需要时刻警醒、警惕核战争的可能性。可能几年以后,没有人再问这个问题,不幸的是核武器现在又成为了我们大家的关切。

提问:您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视角来撰写剧本?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先读了700页的这本书《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他们(两位作者)其实花了25年的研究才编写成这本奥本海默的传记。我在读过这本书以后,首先从奥本海默的视角来读整个故事,我在撰写剧本的时候,其实不太想要马上就跳入编剧的角色,我想尝试用第一视角,比如奥本海默坐在台前是怎样的,进入房间,坐在书桌前说了什么……以这样的方式来写剧本。我不知道此前是否有编剧做过这样,当我完成剧本,展现给我们其他创意合作伙伴的时候,我们讨论把电影拍成什么样的形式,就和他们分享了我的想法,尝试在奥本海默的世界中去生活。

提问:真实的科学家和电影戏剧性之间,您是怎么取舍的?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实际上也是看到了在整个电影中有很多不同的人物,包括在整个项目中做出贡献的这些科学家。“曼哈顿计划”是集美国全国之力完成的项目,有非常多美国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在其中参与,有超过好几千人。传统的写剧本的方法,就是创造出一对矛盾人物,我们找两三个戏剧对立的人,围绕他们写这个故事。实际在整个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人,他们是有人际关系的,来帮助我们形成了这个故事。所以我们觉得通过好的选角可以找到好的演员,契合这些科学家的气质。里面有很多人,可能你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做了什么工作,但你还是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性格。每天到片场的时候,我都会面对一群这样年轻的演员,他们都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了研究,知道自己的角色在历史当中做过什么。我们不断地彩排、演练对话,然后在摄像机面前再进行拍摄。这就是我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如何在影片中容纳这么多的人,如何让这么多的演员一起合作,体现出整个电影的戏剧性。

提问:写作剧本和拍摄电影,哪一个对您来说更难?

克里斯托弗·诺兰:既作为编剧又作为导演,我视其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我最开始是作为编剧的身份在创作,一边写自然会有画面浮现出来。作为编剧创作的时候,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因素限制,想到什么写什么,因此,我在写剧本的时候,不会受到我作为导演身份的思想上的限制。当然,你在做导演的时候,会想到有这样的画面,到时候怎么拍出来,在项目安排的时候如何去实现?

提问:您选择不同主题以及题材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是保持一致的?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觉得应当是整个故事的戏剧性,这个故事需要有足够的戏剧性吸引我,吸引观众,这样就可以让观众很好地享受这部电影,这一点是不会变的。对于我的电影,我非常关注的就是我叙事的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需要考虑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比如在这部电影当中可以看到,从奥本海默的视角是彩色的部分,但在黑白这一部分是从小罗伯特·唐尼更客观的视角看待的。我觉得在叙事过程中的戏剧性以及如何讲述这个故事,讲述故事的视角是什么,如何使用不同的摄影工具,如何搭建不同的结构、场景,如何布置摄像机,从而让观众和电影产生很近的关系。

提问:您是如何让观众沉浸在电影世界中?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认为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所采用的技巧,我们是从奥本海默个人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如果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巨幕格式,因为我在拍摄的时候是用巨幕,并且也是最清晰的格式进行拍摄的,这样的大银幕能够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像是和演员在一个世界中一样,它带来的沉浸感是很强的。

23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