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过中元节的

| 欣敏

中元节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古人是怎么过中元节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人怎么过中元节的

古人怎么过中元节的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于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用以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2.烧街衣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香烛、金银衣纸和豆腐、白饭等祭品如在路边拜祭一番,让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做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做茄饼是老南京习俗,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而成的。

4.祈丰收中元节将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相联系。施孤之夜,每家在自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布田”(插秧),用以象征秋收稻谷丰登。

5.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当天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6.祭祀土地和庄稼中元节当天,民间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而后烧纸,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用以避免冰雹袭击,求得大秋丰收。

7.放天灯鬼节当天放天灯有两个说法,一是把自家霉运带走;二是照亮极乐世界的升天之路,指引先人们进入极乐世界。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即汉族传统节日”三元“之一。”元“是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故称元月。古代术数家以第二甲子为”中元“,即农历七月十五(在广大南方地区,俗称”七月半“),这一天是汉族人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的日子,也是重要的”八节“之一。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上元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为七月十五(中元节),下元为十月十五。中元节与清明节、宗族等一道,是作为祖先崇拜的重要体现,支撑着中国两千年来发展成一个世俗国家、世俗社会,而世界上神崇拜的国家大多都演变成了宗教社会。

中元节当晚禁忌

1、避免带红绳、铃铛,外面所凉的衣服、被褥等天黑前收走。

2、别吃贡品、少说话、不熬夜、早早入睡。

3、八字轻的人、及身体弱的人,天黑后别出门、并枕头下压桃符保平安(点击查看平安桃符)、使其灵魂躲着自己走、避免出现身体异样及鬼压床等事。如若必须出门、那么衣兜内放好桃符、路上少说话、减少回头的频率。

4、当晚、若走在路上有钱出现,勿捡、赶快走,尤其身体不佳的人。

5、天黑后不要拍照、上床后拖鞋凌乱的放最佳。

6、不去水多的地方、如游泳馆、河边等地。因人的身上有三盏灯、头顶、左肩、右肩,落水灯灭,则不吉,影响健康。

7、开车夜行、切忌速度快,更不可东张西望,避免长途跋涉、远行。因一些事情避免不了的,在车上挂桃符(点击查看平安桃符),并速度减慢。

中元节的来历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22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