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到来前有什么预兆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泥石流到来前会有什么预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泥石流到来前有什么预兆
泥石流到来前的预兆一般有河水异常、山体异常、异常声响、和其他异常情况等。具体如下:
1、河水异常。如果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时,说明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2、山体异常。山体出现很多白色水流,山坡变形、鼓包、裂缝,甚至坡上物体出现倾斜。
3、异常声响。如果在山上听到沙沙声音,但是却找不到声音的来源,这可能是沙石的松动、流动发出的声音,是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征兆。如果山沟或深谷发出轰鸣声音或有轻微的震动感,说明泥石流正在形成,必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
4、其他异常情况:干旱很久的'土地开始积水,道路出现龟裂,公共电话亭、树木、篱笆等突然倾斜,雨下个不停,或是雨刚停下来溪水水位却急速下降等。
泥石流诱发因素有哪些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工业化以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自然原因
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因为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这些原因都能造成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
不合理开挖
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弃土弃渣采石
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滥伐乱垦
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坏,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次生灾害
由于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大面积的山体后发生的洪流,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
泥石流预防措施
(1)灾害前: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①从避免灾害角度,安全选择建设场地。在山区划分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区和安全区在危险地段设立警示牌,避开危险区进行工程建设,将危险区内的人员和设施搬至安全地带:建设场地首先应选择平缓平地。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水库)、沟切割的陡坡。实在避不开的,要设立防护工程,建立泥石流预测点,开展监测和预警工作。
②采取锚桩和排水等工程措施,增加山体稳定性——增大摩擦系数。
③治理泥石流常用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者结合的综合措施。工程措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稳固、拦挡、排导。
稳固:稳定沟岸,减少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质的来源。
拦挡:在可能通过的沟道中修建拦挡坝,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同时,利用堆积在坝内的泥沙降低坡度,起到稳定岸坡作用。
排导:对通过泥石流隐患区的桥涵和桥梁,要扩大桥涵孔径,设立防冲墩,保证桥涵和桥梁的安全。生物措施主要指保护和恢复泥石流流域的植被.科学地利用流域内的各种资源,恢复流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此改善地表汇流条件,减少水土流失,进而抑制泥石流活动。
④建立泥石流的预警和预报系统。
崩塌、泥石流灾害虽然突发性强,来势迅猛,但是这些灾害发生前都具有明显的前兆。地质灾害发生前数天、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前兆都是清楚的。只要知道了泥石流的基本常识,对崩塌体和建筑的裂缝经常进行简易的测量,及时捕捉前兆,迅速采取措施,就可以成功避免人员伤亡。
(2)灾害发生时:注意观测。尽快撤离
泥石流暴发突然猛烈,持续时间不长,通常几分钟就结束,时间长的也就一两个小时。由于泥石流较难准确预报,易造成较大伤亡,因此,万一没有作出预报,人们在遭遇泥石流之后采取正确的方法避险、逃生是非常重要的。
(3)灾害后:应急与自救
灾害发生后,要做两件事:一是应急,二是自救。
当滑坡、崩塌发生后,整个山体还是处于动摇状态,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等还会继续发生,这属于第二次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所以,千万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灾害发生后.应立即开展自救、互救,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在仔细检查后,尽快离开那些有危险的建筑物。
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给政府部门,以便利用更多的救灾资源,得到更多的灾害信息。
泥石流易发生地带
山谷容易发生泥石流。
我国有泥石流沟1万多条,其中的大多数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多是雨水泥石流,青藏高原则多是冰雪泥石流。中国有70多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潜在威胁。
泥石流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缺一不可:
第一个是水。水是泥石流的载体,提供了泥石流运动的能力。水的来源有好几种,除了最为常见的降雨之外,冰川融化有时也能提供泥石流所需的水。
第二个是大量松散颗粒物质,通俗来说,就是之前三个答案中提到的山体崩塌、碎裂形成的碎石、松散土等等。一次大型泥石流能够携带数万立方米乃至于十数万立方米的固体物质。这些松散颗粒物质的来源非常多样,常见的就有:地质构造活跃造成的山体破碎,构成山体的岩石较为软弱造成的山体易受风化,地震导致山体震裂以及沟谷内堆积大量碎屑物质、火山喷发带出的火山灰及其他碎屑物、滑坡带来的松散物质。
第三个是适宜的地形。泥石流的能量实际上就是重力势能转化而来的动能,同时泥石流的运动需要适宜的通道(坡度较大),并且水流不会迅速消散。因此泥石流多发地区往往具备山高谷深的地形条件,尤其是植被稀疏、山体破碎的狭窄沟谷,一旦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就很容易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的灾害特点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由于降水(包括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它的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且重复成灾。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有3个条件:
1、大量降雨;2、大量碎屑物质;3、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
连续降暴雨或突降大暴雨,山区会发生山洪暴发。如果山高坡陡谷深,乱石成沙土遍野,大量土石混入山洪之中,就形成粘稠浑浊的泥石流。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不仅可以冲毁所经路程碰到的一切,还可掩埋乡镇农田,阻塞河流。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且重复成灾。
世界上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泥石流的踪迹。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欧洲阿尔卑斯山区、亚洲喜马拉雅山区、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山区和欧亚美各大洲内部的一些山区。
我国是多山之国,受岩层断裂等地质构造的影响,许多山体陡峭,岩石结构不稳固,森林覆盖面积不多,遇到季风气候的连阴雨、大暴雨天气,常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黄土高原、天山、昆仑山等山前地带、太行山、长白山泥石流危害都很严重。我国的台湾省也经常有泥石流发生。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百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直接威胁和危害;有20条铁路干线的走向经过1400余条泥石流分布范围内,1949年以来,先后发生中断铁路运行的泥石流灾害300余起,有33个车站被淤埋。在我国的公路网中,以川藏、川滇、川陕、川甘等线路的泥石流灾害最严重,仅川藏公路沿线就有泥石流沟1000余条,先后发生泥石流灾害400余起,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阻碍车辆行驶时间长达1-6个月。泥石流还对一些河流航道造成严重危害,如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中下游和嘉陵江中下游等,泥石流活动及其堆积物是这些河段通航的最大障碍。泥石流还对修建于河道上的水电工程造成很大危害,如云南省近几年受泥石流冲毁的中、小型水电站达360余座、水库50余座;上千座水库因泥石流活动而严重淤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