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三伏天的养生原则有哪些

| 秋腾

在三伏天,人们宜选择适宜的衣物和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增加饮水量,防止中暑和脱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三伏天的养生原则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2023三伏天的养生原则有哪些

2023三伏天的养生原则有哪些

1、起居调整  夏季的光照时间长,所以入睡时间会较晚些,但切记要早些起床。在早晨可以进行晨运,在安排锻炼的时候,要避开烈日之时,注重加强防护。午饭后,需要安排小憩,30分钟为宜。炎炎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有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  夏日容易受到风寒湿气入侵,睡觉时不宜扇类对着头部、脚部送风,不宜夜晚长时间露宿。在空调房里,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夏天出汗比较多,衣服要勤洗,常穿湿衣容易使人得病。

2、饮食调整  三伏天饮食要以清暑、益气、滋阴生津为主。应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夏天暑湿重,湿气容易困于脾。同时,在夏季人们容易吃冷饮雪糕之类的冷食,特别容易刺激肠胃,容易出现胃部疾病。所以,建议三伏天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例如薏米红豆粥、绿豆、百合等,都是容易消化吸收,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3、运动调整  夏天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凉快的时候。可以选择在公园、湖边、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可以选择慢跑、瑜伽、散步等一些有氧运动。当出汗过多的时候,可以选择饮用盐开水,切记不能运动后立即喝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直接洗澡,否则容易诱发寒湿麻痹症等一些疾病产生。

4、三伏天“冬病夏治”  在冬天落下的疾病,可以利用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加上食疗、针灸等方式进行治疗一些慢行疾病。冬季的疾病很多是因为阳虚盛引起的,而三伏天气,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是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期。这时候,冬病夏治就不能吃任何寒凉食物,要以温补方式驱寒气。

 三伏天的习俗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出伏后,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南方则有“头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的说法。

三伏天可以泡脚吗?

三伏天一般可以泡脚。

泡脚能将虚火寒火往下引,会导致头面部的气血两亏,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疼以及情绪的变化等,再加上三伏天天气比较炎热,头部气血亏虚而引发眩晕等症状,所以一般来说三伏天是不可以天天用艾草泡脚。

但对于身体寒湿重的人,可以在三伏天用艾草泡两到三次脚,在泡脚的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即可以去寒又不至于泄气。

对于身体非常虚弱的群体,吃了一些补益身体的食物造成牙疼、口腔溃疡等情况,可以每天坚持用艾草泡脚;但注意不要食寒凉的食物,防止寒邪入侵,慢慢的就会发现再吃补益的食物,身体就不容易牙疼、溃疡了,而且体质会慢慢的增强。

如三伏天泡脚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听从医生的安排和治疗,切不可自行随意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地区“高温、干燥”。

三伏天注意事项

艾灸时不能空腹或过饱,最好在饭后1-2小时之间进行。

不能在饮酒和劳累之后进行艾灸。

注意防晒,避免艾灸后直接暴晒太阳。

在进行艾灸前需要先进行全身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

如果您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或怀孕期间,需要先咨询医生是否适合进行艾灸。

19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