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宣布确认厄尔尼诺出现
厄尔尼诺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最新!世界气象组织宣布确认厄尔尼诺出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世界气象组织宣布确认厄尔尼诺出现
全球多地近期都频繁创下高温纪录,世界气象组织当地时间4日发布报告确认,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在2023至2027年这五年内至少有一年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高温纪录,概率达到98%。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平均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和拉尼娜现象(La Niña)都是指太平洋赤道区域的海洋和气候的自然波动,它们是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ENSO)的两个相反阶段。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天气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风暴等。
两种现象的特点
厄尔尼诺现象的特点:
当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正常高时,就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异常,如洪水、干旱和暴风等。
在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风和洋流可能减弱或改变方向,这会影响全球气候。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每2-7年发生一次。
拉尼娜现象的特点:
当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时,就会发生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同样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异常,通常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天气模式相反。
在拉尼娜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风和洋流加强,进一步降低海水温度。
拉尼娜现象通常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多,但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与厄尔尼诺现象不完全相同。
简而言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同一气候现象的两个相反阶段,分别对应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和偏低的情况。它们对全球气候和天气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 自南向北流动着一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时值南半球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得到加强, 恰逢此时,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跨过赤道。
受到南半球的自转偏向力作用, 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 — — 东南信风, 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 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 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 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通常这位“ 不速之客”在 每年的3月以后, 随着南美洲西海岸水温逐渐变冷而随之消失。
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
在我国东部地区,正常情况下的气候状况应该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而发生厄尔尼诺时:
(1)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
(2)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
(3)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
(4)全国大部冬暖夏凉。
(5)登陆我国台风变少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湿润多雨,易引发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