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 晓政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是一种企业为了保证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而采取的有效管理措施,包含了各种减少职业伤害风险、预防职业病等措施的规范和流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篇1

了解清楚了什么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后,下面为您介绍一个完整的方案:

一、方案目标

1.保障员工身心健康,确保他们在工作场所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2.预防职业伤害和职业病,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 3.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方案内容

1.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上级文件、操作规程、岗位说明书等,要求所有员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对违反行为给予相应惩罚。

2.特别岗位职业健康管理措施

根据部门、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危化品厂房要开展爆炸物品装卸管理;机械加工车间要开展切割机具体的操作规范等。

3.保证生产设备和劳动条件的安全性

对生产设备进行常规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对危险区域设置防护围挡,保证安全作业。

4.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对每名员工建立个人职业健康档案,包含入职体检、年报体检等数据,以便进行全面评估和跟踪。

5.开展职业卫生备案

按照国家规定,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开展相关的测试监测,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6.职业健康教育培训

通过多种方式向员工普及各种事故原因、部分劳动者常见的职业病症状等知识,提高职业健康保护意识。

7.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或其他突发事件,及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组织应急演习,确保安全、有序地处理应急事件。

三、方案实施

1.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加强培训,确保员工能够理解和遵守管理制度,同时制度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成为企业全员行为规范。

2.完善日常管理

落实领导带头示范,现场检查以及定期督导,确保方案实施到位。

3.产品工艺升级

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降低劳动强度。

四、方案保障

1.投入人力物力

为了更好地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实施,必要的投入是必须的,企业应当注重对职业健康安全投入资金与人力资源进行充分配备。

2.督导检查

加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和督导,确保实施效果和持续性。

3.正确引导

引导员工逐渐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时刻牢记职业健康安全的重要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篇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是一种组织和管理活动的计划,旨在保护雇员免受与工作相关的伤害和疾病的威胁,并确保他们能够在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中履行职业。一个全面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评估:评估企业内部现有工作流程、厂房环境、设备设施等因素对员工身体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威胁,以找出并消除或控制不良因素。

  2. 员工培训:向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应对突发情况、正确使用工具设备、预防自我事故等方面的能力。

  3. 安全设备配置:根据风险评估中所列举的潜在危险源,为员工提供适当的、符合标准的安全设备,如防护手套、安全带、呼吸器等。

  4. 发现问题和改善机制:建立预警机制,使员工能够迅速发现工作中潜在的安全隐患或危险因素,并随之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和提出改进建议。

  5. 管理责任与奖惩制度:明确公司高层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设立责任人并形成严格的工作岗位责任制;同时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对于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员工进行表彰、奖励。

综上所述,一个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应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并且需要不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和优化。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篇3

  1. 预防策略:在开展任何任务前,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培训、个人防护装备等。

  2. 员工培训:要求每位员工接受与其工作相关的所有安全培训,并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遵守最新的安全规定和程序。

  3. 库存管理:对涉及到有毒/有害化学品、气体和易燃物质的库存进行管理,建立相关档案和清单,并严格执行现行的统一标准。

  4. 设备维护:确保所有设备都经过完善的检测和维修,按照厂商指南或标准操作规程对设备进行操作。

  5. 事故应急反应:建立合理的事故应急反应计划,以减轻任何可能发生的事件对员工和设施的影响,并及时撤离。

  6. 内部审核: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并进行评估,找出一切有可能给人员或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偏差、隐患及风险;在审核后做出恰当的决策以减少风险并提供改进措施。

  7. 公众交流:跟本地机构、相关协会等保持互通信息,共同制定合适的沟通渠道,向公众及利益相关方解释该企业的安全责任。

  8. 绩效监测:确定并合理评估所选中的性能指标(KPI),以度量职业健康与安全计划的效率以及所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维护良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不仅能够确保员工安全,减少企业损失,还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士气,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篇4

一、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必须根据施工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职业健康安全技术措施。

二、开工前必须编制施工临时用电方案,并由专业技术员向临电安装人员作书面交底,临电维修必须执行部颁及地方有关规定,做好送电、维修、检查记录。

三、项目开工前,所有施工项目均有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职业健康安全技术交底、职业健康安全技术措施交底。

四、凡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配戴安全防护用品及其他劳保用品,严禁赤膊赤脚作业,严禁酒后作业。

五、施工现场的孔洞、临边,均应设有效的安全防护。

六、高处作业应系好安全带,所有工具应装入工具袋内,严禁抛扔物料。

七、施工现场的各类小型工具,必须专机专人定期保养,电动机具的接零接地应牢固可靠,绝缘良好方可使用。

八、施工现场有毒物品、危险物品必须专人管理,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篇5

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一)主要负责人责任制

1.设立职业危害管理机构,并提供人力资源;

2.定期召开职业健康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3.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及时消除职业危害事故隐患;

5.保证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投入的有效实施;

6.组织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及时、如实报告职业危害事故。

(二)主管职业危害负责人责任制

1.明确在本企业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

2.组织职业危害防治检查及落实职业危害因素整改;

3.组织制定、修订和审定各项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并检查其执行情况;

4.明确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组织、实施责任。

(三)专职职业危害管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1.贯彻执行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规、制度和标准;

2.负责日常职业危害防治的监督、检查、技术管理、教育以及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组织、统计、上报和建档工作。

(四)职业危害岗位防治责任制

1.参加职业危害防治培训教育和活动、学习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知识,遵守各项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2.正确使用、保管各种劳保用品、器具和防护设施;

3.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行为,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

4.当工作场所有发生职业危害事故的危险时,应向监督管理人员报告,并停止作业,直到危险消除。

(五)职业危害管理部门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制定的职业危害防治的规定及各项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组织建立、修订各项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和参与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

3.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计划和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二、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

(一)日常监测

1.明确日常监测人员,并对数据的准确性负责;

2.明确尘、毒、噪声的合理布点(布置图),明确监测时间,并做好记录(记录表);

3.规定监测办法。

(二)检测和评价

1.按规定委托取得资质认定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的检测和评价;

2.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若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定规划,限期解决;

3.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时和在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三、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一)岗前告知

在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将工作场所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后果、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

(二)作业场所告知

1.设置或定期更换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明确具体负责人;

2.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

3.定期将监测、检测和评价结果公示,明确公示方式。

四、职业危害检查和隐患整改制度

1.明确职业危害检查负责部门和人员,以及相应的任务和职责;

2.明确职业危害检查方式(如日常、定期、季节性、节假日前后和一般性、专业性)及检查周期;

3.明确职业危害检查内容(包括对思想认识、管理制度、现场环境、职业危害标志、职业危害设施、工艺、设备、仪表、问题整改等方面的检查内容);

4.检查记录保存完好;

5.明确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

6.明确对事故隐患整改限期要求及复查要求,实现跟踪问效;

7.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是否分开,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是否分开。

五、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1.申报工作负责人;

2.每年申报时间;

3.申报程序;

4.申报存档资料。

六、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1.明确教育培训负责部门和培训对象(负责人、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在岗员工、新进员工、转岗人员、外来人员、临时工作人员等);

2.明确各类人员接受职业危害教育的内容(思想、政策、法律法规、事故教训、职业危害基本技能、常识、经验等)及教材;

3.明确培训应达到的目的及资格要求;

4.明确教育方式、培训时间、考核方式;

5.明确必须持证上岗的人员,依法接受有关培训、考核(包括复审)管理规定的要求。

七、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1.制定职业危害维护检修规定;

2.明确维护检修单位和检修人的职责范围;

3.明确检修的种类;

4.各类检修作业应当遵循的`规程或规定;

5.检修的程序和要求;

6.检修的记录要求;

7.检修的验收要求。

八、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明确配备标准;

2.明确采购及特种劳保用品供应方的资质审验办法;

3.明确劳保用品的发放、使用、报废管理办法和管理责任人。

九、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一)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从业人员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等员工健康资料

(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

1.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

2.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评价报告;

3.职业病报告卡;

4.对职业病患者、患有职业禁忌证者和已出现职业相关健康损害从业人员的处理和安置记录。

(三)职业健康检查

1、开展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2、开展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将体检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应当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向所在地安全监管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3、开展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开展职业危害事故后参加应急救援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

十、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各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并张贴在操作岗位。主要包括内容:

1.生产操作方法和要求;

2.重点操作的复核、操作过程的职业危害要求和劳动保护;

3.异常情况处理和报告;

4.工艺卫生和环境卫生。

十一、职业危害事故管理制度

1.明确职业危害事故报告程序和内容,调查、处理程序及要求;

2.“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有关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预防措施不放过、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原则的要求;

3.事故档案管理和事故台帐。

十二、外来施工单位及人员的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1.外来施工单位及人员的资质要求;

2.对外来施工单位及人员的教育和检查办法;

3.职业危害协议签订要求。

十三、应急救援预案管理

1.成立应急机构,明确各人员应急救援管理责任;

2.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保证资金,经论证后由负责人批准发布实施;

3.明确重大职业危害应急救援的宣传、学习、教育、演练等相关工作。

149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