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七路生梅人物事迹介绍
路生梅,1944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热爱学习,成绩优异,关于路生梅的先进事迹你们都有了解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榜样七路生梅人物事迹介绍,欢迎大家来阅读。
榜样七路生梅人物事迹介绍(篇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路生梅用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的精神,诠释了他们那个年代的使命担当。新时代,青年干部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当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用“流着泪面对困难”的坚韧,铺就群众满意的民心之路。路生梅刚到佳县时,遇到的是“吃糠咽菜、吃水用水”的困难。我们青年干部,扎根基层,目的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过程必然也困难重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是伟大事业的砥砺石,也是年轻干部壮筋骨、长才干、成大器的锟铻刀。青年干部应当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扎根基层,在基层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在摸爬滚打中百炼成钢,在为民服务中锤炼初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个“线永远拽在人民手中的风筝”,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
用“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诠释对党忠诚的光辉人生。路生梅从青丝到白头,用五十多年的岁月,书写了一曲对党忠诚的时代赞歌。我们青年干部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更应向前辈学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将拳拳爱国心,荟萃成股股报国之情,为青春擦亮对党忠诚“底色”。当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胆忠心;当严明政治规矩、扎牢制度之笼、绷紧纪律之弦,以严肃的政治态度淬炼对党的绝对忠诚;当扬为民之德、育经国之才、长自任之能,以强烈的使命担当诠释对党的忠贞不渝。
用“干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气概,滋养出凌寒独开的暗香之梅。“只要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情,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要去,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自己要干。”路生梅在最需要她的地方落地生根,用巾帼风采指引我们年轻干部要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勇于挑最重的担子,真正做到知重负重、知难克难、知短补短。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面对一切艰难险阻,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责任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青年干部当如路生梅,在扎根人民中奉献自己,生根发芽;在坚定信仰中奉献国家,暗自留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榜样七路生梅人物事迹介绍(篇2)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终于在1983年独立分离出来,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路生梅送科里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学习;资金不足时,她就自掏腰包;她还将从外地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科里开展后,又被全院推广。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儿科成为佳县医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技能大赛中,拿下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2018年12月,路生梅终于完成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坚持义务坐诊。退休后的20多年来,经她义诊的患者累计超过10万人次。她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疫情发生后,她又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医院的一线诊疗。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大家常说:“路大夫总爱开便宜药,只为能让大伙儿瞧得起病。”如今的路生梅,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因为那句承诺,她信守一生,护佑一城。
_,路生梅十分兴奋。“上次回北京,是去年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当时,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路生梅激动地说:“53年前,我就是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服从分配到了佳县;53年后,经过层层推选,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谢谢三秦父老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又把我送回北京!”
“这次回去,深感责任重大。”路生梅告诉记者,针对群众关心的相关医疗话题,她进行了专门调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以解决更多儿童的就医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区高发的过敏性鼻炎病症,能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还有降低儿科就诊医保起付线、优化户口所在地与就医地报销的便利性衔接等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带到北京去”。
在路生梅看来,陕北地区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这让她深感欣慰:“佳县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未来,我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继续为改变佳县的医疗面貌贡献力量”。
榜样七路生梅人物事迹介绍(篇3)
在大雪天,路生梅下乡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十几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时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严重肺炎也正是婴幼儿麻疹死亡的罪魁祸首。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路生梅刚松了口气,有村民告诉她,村里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阻断了传染源。
那几天,路生梅就住在老乡家,悉心医治、寸步不离。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原来,老乡已悄悄量了她的脚底尺寸。看着大姐熬夜通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这样的承诺,被路生梅郑重写进了入党申请书。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学的是儿科,但在当时的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多科知识,一切必须从头学起。
可供学习的资料有限,就托人从外地买;没有上级医生,就向书本学、向老医生学;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看书,夜晚12点前没睡过觉。很快,刻苦钻研的路生梅就成了医院的“多面手”。
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来了一个肠梗阻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时光推移,当初和路生梅一起赴边远地区的同学们都陆续调回了北京。面对亲友的劝说和摆在面前的回京机会,路生梅却一再婉言谢绝——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儿科。
榜样七路生梅人物事迹介绍(篇4)
扎根黄土高坡54载——这个曾经地道的北京姑娘,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县城,从青丝乌发到鬓染霜花,将自己的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区的父老乡亲。偏远小城佳县也成为她命运相系、用心守护的第二故乡。
1968年12月,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当她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
号称“石头城”的佳县县城,喝的是毛驴驮回的浑浊黄河水,还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会生火炉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着医院周围的空旷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让路生梅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一次,她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患者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破旧窑洞里的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披散头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名妇女却一直死死揪住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另一名妇女拿来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急忙抢下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为孩子断脐、包裹。“老乡们哪里懂得,因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生育观念。
榜样七路生梅人物事迹介绍(篇5)
路生梅是佳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活历史”。“我的奶奶、妈妈和我都找过路奶奶治病。”在佳县,不少家庭三四代人都曾在路生梅处诊治,她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她把病人处成了家人。“路医生是我们可敬的前辈,更是我的领路人。”佳县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魏雄美儿时被路生梅救治,从此立志学医从医。患者变成了医者。经过不懈努力,路生梅不但自己从榆林地区唯一一名儿科医生成长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熟练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技术的全科医生,更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心系患者、技术过硬的青年医学人才。如今的佳县也再不是那个缺医少药,用油污剪刀为娃娃接生的穷乡僻壤。自1983年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首创儿科至今,儿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路生梅:
路生梅,女,汉族,194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退休医生。
响应号召,扎根陕北绽芳华。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来到陕西佳县,成为当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她立下了朴素的誓言:“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在这期间,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从全科医生到儿科主任,再到医院副院长,50多年里,路生梅历经各种考验,除非是培训和回家探亲,她几乎没有离开过佳县,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
初心不改,一心为民甘奉献。在路生梅眼里,病人就是亲人,她以医者仁心守护着百姓健康,尽量开便宜管用的药方,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一个“百日咳”的婴儿病情危重,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吸痰,反复进行人工呼吸40多次,孩子最终得救了。一个肠穿孔病人,经她连续救治8个小时后转危为安,劳累过度的路生梅却昏睡了一天一夜。“不能守着医院等病人,要走进农户找病人”,她的足迹遍布佳县大地。一个风雪交加的清晨,她到离县城十几公里的村庄出诊,走了近两个小时,摔了40多跤。当一身泥泞的她出现在病人家里时,患者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样嚎啕大哭。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佳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
退而不休,为党工作无期限。路生梅经常说:“我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线,就会回到他们身边。”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北京亲人让她回京安度晚年的建议,也拒绝了各大医院的坐诊聘请,而是选择继续留在佳县,继续为当地群众诊疗治病,退休22年来,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此外,她还组建老年志愿者团队,带领身边人一起做公益。“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这就是路生梅的坚守。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76岁的路生梅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并向所在党支部递交驰援抗疫一线的“请战书”;2021年,又把3万元奖金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组织。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继续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着百姓的健康。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医生”“最美巾帼奋斗者”等称号。
榜样七路生梅人物事迹介绍(篇6)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来到陕西佳县,成为当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她立下了朴素的誓言:“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在这期间,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从全科医生到儿科主任,再到医院副院长,50多年里,路生梅历经各种考验,除非是培训和回家探亲,她几乎没有离开过佳县,她一直坚
退而不休,为党工作无期限。路生梅经常说:“我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线,就会回到他们身边。”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北京亲人让她回京安度晚年的建议,也拒绝了各大医院的坐诊聘请,而是选择继续留在佳县,继续为当地群众诊疗治病,退休22年来,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这就是路生梅的坚守。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继续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着百姓的健康。
守着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
榜样七路生梅人物事迹介绍(篇7)
1968年,大学毕业后的路生梅从首都北京来到贫瘠的老区佳县,这一待就是53年。在这些年头里,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这位北京姑娘把自己半个世纪的时光奉献给了佳县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因为一颗志在改变佳县落后医疗条件的初心,践行着“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铮铮誓言。
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路生梅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服从分配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44年,路生梅出生在北京后海一个四合院里。她小时候的梦想是通过努力学习,将来在北京找一份喜欢的工作。196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5年的大学时光结束后,她迎来了人生中的一道分水岭——毕业分配。学校通知她,做好准备去陕西佳县工作。
“我们毕业分配的时候,提出的口号就是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再就是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在农村,我们那一级163名同学,全部都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大部分都是大西北、大西南,那时候我们都是非常有革命激情的毕业生,所以党指向哪,我们就打到哪!”回想起当初出发时的豪言壮语,路生梅依然壮志满满。
践行诺言 用大爱书写医者仁心
上世纪70年代的佳县,乡村医疗条件很差,很多山里的病患又走不出去。当时一些村民生病甚至不去医院、不找医生,而是请“神婆”驱邪。初来乍到的路生梅被眼前的一切震惊,她挤出时间进村入户,主动上门送医送药,她的足迹短时间内就踏遍了佳县的山山水水。最初几年里,医院实行“半医半工”,休班时间天不亮路生梅就起床去修梯田、修公路,下午收工后接着值夜班。贫穷落后的小县城让路生梅心里暗下决心:“这个地方真的是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真的是最需要我的人,我没有理由离开这里。”当初路生梅在校的时候,学校为了增强学生们的体质,提出了一个口号,要健康地为党工作50年,由此路生梅默默许下了一个承诺,“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扎下根来的路生梅更专注于提升佳县的医疗水平。1983年,她从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归来,便将协和医院的管理经验带到佳县人民医院。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有了独立的儿科科室,同时也开始实施与北京协和医院一样的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各科室会诊制度。那个时期的佳县人民医院儿科,各项工作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在当时榆林地区医务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和个人第一名。随着治愈的患儿越来越多,“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气,许多外地病人慕名而来。路生梅也终于实现了毕业时的梦想——成为一名儿科专家。
生命不息 服务不止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曾经的“小路医生”,已经变成可亲可近的“路奶奶”。退休后,“路奶奶”选择坚守在佳县黑龙庙拐,她居住的那间不足20平方米的窑洞变成了临时诊所。她还像过去一样,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坚持不滥用抗生素给病人看病,她诊断后所开的药,大多数在县城的任何一家普通药店都能买得着。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坚持为数以万计的患者义诊,其中许多患者专程从黄河对岸的山西赶过来。
2018年12月份,路生梅圆满完成了“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但她却依然继续为佳县人民服务。虽然年事渐高,但是在佳县,路生梅的脚步依然忙碌而敏捷,她通过点点滴滴的身体力行,继续感召和激励着每一个人。
在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后,路生梅依然保持着谦逊和乐观,她说:“在‘两优一先’的团队中,我感觉自己和其他优秀的共产党员还差得很远,虽然自己已近耄耋之年,但是还希望继续兑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承诺,成为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险时刻豁得出的共产党员!”